种豆得瓜

稻粱难谋,世味似纱,小楼听了一夜春雨,深巷明朝大半有杏花买;人生离开了学堂,却不容易找到指点迷津的老师。世事确是如此。我偶见冯大生款竹刻小笔筒,刻的是刘海戏蟾图,铭文云:“乌丝锦□,别样。这几年我深悔学问青黄不接,着文如履薄冰,经常打扰好几位前辈,苗子先生想必烦得不得了矣。他昨天回信说未敢肯定,“鄙意或为‘字’字”,他说:“乌丝”是用墨色在纸上打直线,或在绢上织成直线以便写字的纸或笺,即“乌丝栏”;唐代用浓墨,唐人写经中有之;宋代用淡墨。陆游诗“欲写乌丝还懒去”,林景熙诗“乌丝醉后淋漓墨”,即此物。我记得先父当年的《燕卢札记》是写在红格线的线装记事簿里,那叫“朱丝栏”。

苗子先生接着言归正题说:“锦字”是指“回文锦字”,是《晋书》所载安南将军窦滔的大老婆苏氏打了小老婆赵氏,因而失宠,后来表示悔过,用锦织成《回文璇玑图》诗二百首,感动了窦滔而恢复关系的故事,通常用来作夸耀才女的典故。他说,“如果是‘字’字,则‘别有新意’可以解释得通了。”他在信末还附了一句:“‘乌丝锦字’与‘龙泉太阿’属对工整。”

苗子先生写文写信都不铺张,总是潇洒澹荡,总是言简意赅。这部广西民族出版社所出的《种瓜得豆》更是如此。全书一百零二篇作品分为《春雨》、《笑颦》、《今昔》三辑,每篇不过千字,十足明清笔记的内涵,白话文又写得非常蕴藉,功力深得可以做范本。书中有一篇《夏夜》说到丰子恺生前以古人词句画成小品,苗子先生最欣写法。文章难在这里。《今昔》一辑里写古今人物更好看,篇篇白描三两笔,竟都说到关键处。苗子先生阅世既深,下笔真像他所说的韩羽,“影影绰绰,如假如真,信手拈来,俯拾即是,若有其事,如见其人”。他说他是种大冬瓜而得了一颗豆丁儿,因题此书为《种瓜得豆》。我尊他为老师,因为跟他交往总是种豆得瓜,神妙无比。